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结果公开>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分析

访问量:

关联稿件:

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靠前位置,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进、全面提速的良好发展势头。

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持续向好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步提升。前三季度,GDP实现增额303.84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1.9和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6.6和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8%,降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收窄9.0和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2.3和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9.7和6.4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形势回升向好,服务业支撑作用凸显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市场供给有效保障。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个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增长3.2%;林业产值增长8.5%;牧业产值增长-1.2%;渔业产值增长1.4%。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形势较好。三季度,晚稻播种面积39662公顷,同比增长3%;蔬菜产量178028吨,增长3.41%;据上报数,出栏生猪269772头,出栏牛58916头,出栏羊16202头;家禽出笼35709万羽。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超八成行业正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一是支柱产业持续向好。药业、酒业、盐化工业、金属家具业产值分别增长4.9%、-1.7%、8.9%和8.1%。二是中小型企业快速增长,其中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三是行业增长面超八成。全市2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1.5%。其中金属家具制造业同比增长2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4%,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20.1%。

服务业发挥“加速器”作用,大部分行业恢复加快。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二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居于宜春市第三位。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投入加大,带动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显著,增速为146.2%。与此同时,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商贸等行业逐步恢复,三季度装卸搬运和仓储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7.2%、-14.0%和14.61%,增速比上半年均有所回升。

(三)消费拉动释放经济潜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大众消费不断升级。前三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7%,比上半年提高4.9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比上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住宿业销售额增长-17.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2.7个百分点;餐饮业销售额增长-6.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7.1个百分点。从限上单位主要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消费旺盛,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1.8%、17.7%和10.8%;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化妆品和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26.9%和13.2%。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持续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全市累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3亿元,增长8.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0.5亿元,增长5.5%。分产业结构来看,一产完成投资4.9亿元,增长96.7%;二产完成投资150.5亿元,增长5.5%;三产完成投资74.9亿元,增长11.6%。分投资主体来看,民间投资完成199.1亿元,同比增长8.9%,占比86.4%,较2019年提高1.2个百分点;非民间投资31.2亿元,增长153.7%,占比13.6%,较2019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四)匹配性指标明显回升,先行指标预期向好

用电量明显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41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较第二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9088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比第二季度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用电量80801亿千瓦时,同比增27.9长%,居于宜春首位。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43.88亿元,同比增长9.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37.48亿元,同比增长16.3%,两项增速分别比二季度提高3.4和3.2个百分点,其中住户消费贷款和住户经营贷款增分别增长13.6%和23%。

(五)三项收入回升向好,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回升。三季度,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5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宜春市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0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与宜春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企业收入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65.65亿元,同比增长2.5%,增幅较第二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加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8.8个百分点,增幅较第二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降幅继续收窄。前三季度,我市财政收入实现45.14亿元,同比增长-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工业支撑力度不够

自3月份复工复产以来,我市工业生产逐步好转,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是停产企业拖累增长。三季度,全市共有8家停产企业,累计拖累工业总产值17.1亿元,拉低全市增速4.8个百分点。是新增企业拉动不明显。截止9月,月度新增4家规上企业,去年年底新增27家规上企业,31家规模企业累计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21.9%,但是对全市的拉动作用仅为0.39个百分点。是重点企业影响较大。三季度仁和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46.4亿元,增长-3.18%,四特酒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增长-4.64%。

疫情常态化之下,服务业压力仍然存在

从服务业看,由于新冠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不小,诸如旅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活动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水平,部分服务业恢复依然缓慢,如三季度我市限上住宿业、餐饮业、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同比下降15.4%、11.8%和29.1%。

固定资产问题仍需关注

一是工业投资增长乏力。1-9月,109个在库工业项目投资增长5.5%,增幅低于全部投资3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基数前高后低。由于2018年全省调基数挤水分原因,造成我市投资上半年基数大,下半年基数小的现象,今年完成目标压力较小,明年上半年压力较大。四是项目开工建设缓慢。部分项目“开而未动”,进度缓慢,达不到入统条件,无法及时入统。

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加强运行检测和预警预判,稳定发展预期

为确保全年各项指标圆满收官,要切实加强经济运行检测,准确把握运行趋势;要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时发现经济指标运行的苗头性问题,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把握重点关键指标、短板指标,既要继续夯实工业增长基础,也要重点抓好第三产业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和运行预警,确保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稳步回升;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各项工作,增强发展信心,稳定经济发展预期。

(二)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要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要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15条落实落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切实守好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条底线;要牢牢抓住农业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观光、体验型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工业支柱作用。要统筹抓好工业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要加快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建设,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提升产业链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探索“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药都模式”,引领并主导宜春医药健康食品集聚区做强做大做特。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形成江西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骨干支撑。三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要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引导政策、环境、资金、土地、人才、平台、交通的生产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以实实在在的扶持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壮大;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以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抢抓政策机遇,扩大有效投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投资是关键。一是要对接融入国家、省和宜春市“内循环”。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在国家、省和宜春市经济循环中的定位,充分发展全市交通、能源、人才等方面发展优势,将中医药产业、酒、盐、金等传统工业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循环经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入全省、宜春产业链中,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二是要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对接国家、省和宜春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围绕新基建、公共医疗卫生、交通能源水利、城乡环境设施和全市产业链建设,加快布局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三是要突出发展重点,激活民间投资活力。要继续加大工业技改、高新技术等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优化投资结构;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推动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四)完善社会保障,释放消费潜力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消费是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要花大力气着手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全面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二是要推动线上消费本土化。要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抢抓线上经济发展新机遇,以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快速发展释放“双循环”的内需潜力,要最大限度减税减费减租,降低商贸企业经营成本,为线上线下消费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以樟树港、昌赣高铁和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全方面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赣中现代物流中心,提高消费和生产、仓储、销售业态的互动循环效率,抢占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中的优势核心节点。四是要激活农村消费潜力。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加大农业投入,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真正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

(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一是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当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持续不断加大投入,才会有颠覆性成果的出现,要从政府财政投入、鼓励支持企业投入、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等途径着手,切实提高全市研发投入力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我市科技创新的优势是四特、仁和等大型企业自身有较好的研发基础,短板是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实力不强,要继续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研发平台,以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促进大中小实体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三是要持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制定完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方面,要建立健全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精准引进高端紧缺急需人才,从工资待遇、子女教育和就学、中长期激励等方面强化保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壮大全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简化项目投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资源保障问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要落实落细各项纾难解困政策措施。要全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足额及时落实到位,尽快研究将国家的指导性意见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本土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发挥最大效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切实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全力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要抓实“四上”企业的培育和申报入统,夯实发展后劲。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扶持培育“四上”企业发展壮大;要坚持奖惩并举,汇聚部门合力,引导和约束达标企业依法依规入统入库,努力提升入统入库“四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以新入统入库“四上”企业的增量作为各项指标运行的新增长点。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