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六稳”“六保”,围绕保障粮食生产、丰富“菜篮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众多方面,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掀开了产业富农、生态崛起的崭新一页。1-3季度,我市农业生产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一、农林牧渔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农业经济运行平稳上升。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亿元,可比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15.2亿元,可比增长7.4%;林业产值2.2亿元,可比增长2.1%;牧业产值18.3亿元,可比增长16.4%;渔业产值6.8亿元,可比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亿元,可比增长5.7%。
(二)种植业生产稳定。1、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全市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在抓好田间管理同时,制定了治虫减灾预案,指导各乡镇落实科学治虫抗灾措施,确保实现今年粮食生产大丰收。2、蔬菜生产形势较好,全市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蔬菜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前三季度蔬菜播种面积达12.66万亩,总产量18.23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2.4%。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全市蔬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不断优化。逐渐改变以户种菜的传统模式,以企业连基地、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应对风险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市连片100 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24个;各类蔬菜加工企业1家,年销售额达 3.9718亿元;蔬菜经济合作组织121个。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4个、产品认证11个;截至目前全市使用环保杀虫灯120盏,防治面积达3000 亩,举办蔬菜科技培训4期,培训人次达120 人次。3、中药材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雄厚的产业积淀,紧握“中国药都”振兴工程的时代契机,樟树市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成功探索出“1+2+3”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药材种植面积50.7万亩,百亩以上基地153个,千亩以上基地36个,万亩基地1个、种苗基地6个。樟树中药材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樟树吴茱萸”“清江枳壳”和“樟树黄栀子”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三)畜牧水产养殖效益显现。1、生猪产能逐渐恢复。据调查队上报数据:1-3季全市生猪出栏46.5万头,比上年增长40.8%;猪肉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长36.9%。年末生猪存栏41万头,比上年增长5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万头,比上年增长32.7%。2、肉牛产业持续增长。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品种改良加快、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方式调整等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全市牛产业持续发展。2021前三季全市前三季全市牛出栏3.6万头,比上年增长4.1%。受环境整治的影响期末牛存栏5.02万头,比上年下降14.8%。牛养殖产业呈现“肉牛比重持续提高,役用牛比重持续下降”的状况。3、养羊产业快速增长。近几年,羊肉价格的一路上扬带动了养羊业的发展,各地养羊积极性较高。1-3季全市羊出栏26878只,比上年增长12.1%;羊肉产量552吨,比上年增长24.6%。季末全市羊存栏1.51万只。4、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家禽出笼呈下降趋势。1-3季全市家禽出栏556.76万羽,比上年下降24.6%;家禽存栏331.47万羽,比上年下降7.2%;全年禽蛋产量4105吨,比上年下降41%。5、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大力推进现代渔业进程,加快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为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2021年鱼价持续走高,前三季度全市渔业产值实现6.8亿元,可比增长4.5%。
(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樟树市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成功打造出葛玄路、105国道樟树段等乡村振兴示范线3条,阁山镇、店下镇等乡村振兴示范乡镇6个、洋湖邓家庄、永泰车埠村等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庄30个及美丽示范庭院3000个;2020年全市投入2.7亿元,建设新农村建设点1135个,涉及661个自然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四年“扫一遍”目标;完成规范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中药材病虫害测报、种质资源保护、“三园一圃”建设、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病虫害检疫检测、中药材电子交易和中药材电商交易平台建设等项目,成功建成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两稳”压力较大。据调查,今年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较同期增长20%左右,种粮成本增加,加上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部分种粮大户种植双季稻的意愿不强,“压单扩双”存在一定难度,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压力较大。同时,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一反往年的上涨趋势,与去年持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基本为50岁以上的人员,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明显。如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避免将来出现“有地无农”的尴尬局面亟需引起重视。
(二)生猪价格下跌,影响生猪生产。今年以来樟树市生猪出栏量显著增加,生猪出栏价格不断下滑。据调查: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豆粕、配合饲料上涨35.4%、147%、11.5%。目前外购仔猪进行二次育肥养殖模式,生猪生产成本在12.5元/斤左右,每出栏一头猪亏损普遍在1000元以上;自繁自养模式,生猪生产成本在8.5元/斤左右,每出栏一头猪亏损普遍在300元以上,绝大跌部分部分养户进入亏损阶段。价格下跌也导致部分养殖场,特别是中小散养户出栏后补栏意愿不强或减少存栏。
(三)资金短缺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影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需要以机械设备作为发展支撑,如双抢时节,早稻收割期短,收获的早稻稻谷需尽快晒干储藏,而规模大户种植早稻面积广,产量高,受晒谷场地、劳动力、天气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收割、烘干等农机设备。而目前农业融资渠道偏窄,金融机构贷款紧、门槛高、流程复杂,承包土地和农机机械等不能作为抵押物,规模户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力方面: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掌握一定种养殖知识、能熟练操作机械的农民需求量加大,而技术型劳动力缺乏和人工费用高涨成为掣肘因素。一方面,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在农忙时节劳动力较为紧张,尤其是可熟练操作大型拖拉机的机手难雇。另一方面,近年来劳动力工资日渐上涨,据调查了解,目前普通农村劳动力日工资约为100-200元,技术型劳动力人工成本更高,劳动力成为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粮食生产。在稳住粮食面积上继续抓落实,重点是抓好耕地抛荒治理,确保全市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在加强田间培管上继续抓落实,认真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实现良种、良法、良地有机配套,不放松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高产稳产。在确保质量安全上继续抓落实,按照耕地地力和耕地质量,分类施策,确保粮食质量安全。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二)抓好畜牧业生产和监测。毫不放松抓好非洲猪瘟等疫情防控。支持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持续强化工作调度,重点监测生猪生产和价格数据,预判生猪周期顶点以及对家禽、牛羊生产的影响。建立“恢复生猪生产政策协调联络工作机制”和“周调度、旬督查、月通报”等推进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合力推进生猪生产恢复、扩产稳产。
(三)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加大种养技能培训。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总体存在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等问题,只有不断加大“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出”。二是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改善农业供给端质量,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效益”,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