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樟树 / 樟树产业 / 酒产业

仪狄献酒,特香传奇——源远流长的樟树酒文化

发布时间:2017-01-03 10:38来源:访问量:
字号:打印关闭

樟树酒文化源远流长,距今约5000年的筑卫城遗址、樊城堆遗址就出土有碳化籼稻,吴城遗址又出土了精制的酒器青铜斝、樽、爵等。商朝出佳酿,宋代出名酒。从《清江县志》载“竹径旁通沽酒市,桃花乱点钓鱼船”、“落日照江浦,轻帆过酒家”、“何时不负登临兴,把酒经过阁皂山”、“酒量吞青海,诗肩夜耸山”等诗句中,可以看到那时的樟树无论是江边闹市,还是山麓村落,无不有酒店,到处有酒沽,可见酿酒业的兴盛,足证樟树乃酒文化之乡。清末民初,娄源隆酒店首创“四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以新型酒种、独特风格而获国优,蜚声中外。

四特酒的渊源——鱼女仪狄,献酒成祖

四特酒的身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开端。相传,在夏朝以前,以吴部落为领导的三苗酋邦被大禹武力瓦解后,吴部落酋长决议用计谋取大禹天下,以便为先祖亡灵复仇,于是神奇的酒和传奇的仪狄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御览》记录道:"仪狄始作酒醪【láo】,变五味。""醪"是一种浊酒,是用稻米经由发酵加工而成,可见当年的仪狄是稻文化的继承者,自此樟树5000年的酿酒历史一直从未间断。吴女仪狄是上古时期一个十分美丽的渔家姑娘,善渔猎,有记录说仪狄献酒给大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代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亲仪狄而续酒。更有传说以为:大禹喝仪狄酒大醉三日后醒,答仪狄酒从何来?仪狄答复是东海岛屿偶得,大禹知酒的出处后火焚仪狄于东海之滨,下令后代不得饮酒,此为中华第一禁酒令也。但是大禹自己却难以抗拒吴酒的美好,于是晚年便假狩巡之名往东海之滨寻觅传说中的酒,最终仙逝于杭州湾的绍兴会稽山。

据说大禹滞饮仪狄之酒时被孙子太康偷喝了一小口,所以太康便永久忘不了此酒的美好。但是大禹的禁酒令却一直让太康对酒生畏,直到太康成为君王时,太康才取消禁酒令,下旨造酒,于是才有了杜康的出现,夏王朝才有了自己的酒。所以先秦文人在记载造酒历史的时候尊重历史现实,便不得不说"一曰仪狄,一曰杜康"。因为仪狄在杜康之先,所以传统上中国酒历史都将仪狄奉为中国酒祖。

商灭夏后,“吴王”寻访先祖遗迹,得先祖“酿酒图谱”,依图取阁皂山九龙泉水和当地优质稻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酿出了一斗甘醇美酒,然后吴王携吴民宰四特(特:健壮的公牛)、敬美酒祭奠先祖神灵,祷告先祖保佑吴人崛起。时有酿酒官询问酒为何名?吴王答曰: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贵,即名"四特"。四特酒因而得名,流芳百世。“(关于四特还有如下解释:“四”为东、西、南、北四方,乃扩张之意,有王者之气;“特”为公牛,乃三苗吴人图腾,有霸主之势。时至今日,在樟树市还有一尊酒价值四头牛的民间传说,大概这个传说正是流自吴王"四特酒贵"的文化符号;同时,在四特酒的家乡樟树市还传播着有关"酿酒秘笈"的传说:说是先祖积德遇仙,得到玉帝酿酒的酿酒秘笈,大概这个传播了几千年的民间传说正是吴部落酿酒祭祖悲壮故事的神话延续。)商人重酒”,吴城出土的酒具有与中原造型相同的青铜斝和铸造青铜斝【 jiǎ 】的石范,另外酒器樽、爵等均有出土,说明这里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

美酒传承,续写传奇

到了战国时期,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实力最为强大,将"酒都"吴城及其周边地区据为己有,并令吴城常年进奉"四特酒"供楚国贵族阶级享用,"四特酒"遂成为楚国的国酒,楚国上层社会奢华风雅的饮酒礼仪给"四特酒"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舞台,同时也在促使"四特酒"不断向前发展。

屈原曾在《楚辞》的《招魂》篇中,描述贵族宴饮四特酒时的场景,就以一句"挫糟冻饮,酎[zhou,重酿酒]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表述楚国贵族们饮"四特酒"时心醉神怡的风雅和情怀。被后世人尊称为"张天师"的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因饮四特在阁皂山下大醉三日,酒醒之后感觉华盖通明,神清气爽,顿悟得"道、天、地、王(人)"的道教"四大"精髓。此后道教中又有一传奇人物"太极仙翁"葛玄也因为四特酒与樟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传,葛玄法力深厚,来阁皂山前能够"刺树出水",到阁皂山修炼数年之后,葛玄最后得道"刺树出酒",用从树上流淌下来的和四特同宗的美酒做为炼丹、合药之用。葛仙翁在阁皂山以酒合药,不仅让四特酒名声远播,还带动了当地药材业的发展。樟树作为中国"药都"的基础正是奠定于此。从此,四特酒与道教、中药结下不解之缘,"仙酒"亦成为四特酒获得"酒都"称号后又一个独有的荣耀。关于四特酒,《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聂友射鹿"的神奇故事,这个故事让四特酒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位于樟树大码头旁聂友射鹿的雕塑

唐宋时期,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四特酒酿造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樟树首先采用蒸馏的方法,酿造出了俗称“清江土烧”的四特酒,这种被称之为现代白酒雏形的“烧酒”,问世后深受欢迎。唐元和九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就任江州司马。在此期间,白居易尤其醉心于四特酒。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写下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对清江土烧的盛赞让四特酒声名远播,吸引着四方志士纷至沓来,流连畅饮。

唐元和十五年,另外一个大文豪、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韩愈也来到了江西,就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韩愈在袁州刺史任上一心为民造福,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在其卸任临走之时,百姓夹道相送,对于所送的礼物,韩愈一概谢绝,却唯独留下了一坛四特酒。此后,韩愈仍念念不忘袁州故旧,不忘四特酒,这便有了《酬马侍郎寄酒》这样的感怀之作。

淳熙初年,宋代学者朱熹来樟树阁皂山崇真宫讲学。传学之余,“四特土烧”助其留下了不少诗作。“一樽底处酬佳节,俯仰山村慨古今”的诗句,便是其酒兴之作。其酒后挥笔题写的对联“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至今还留在阁皂山鸣水桥上,供后人吟颂。

南宋淳熙七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到江西抚州任江南西路平茶盐公事。在豪饮了“四特土烧”后,他欣喜若狂,夜不能寐。这位遍饮大江南北美酒,以喜酒与豪放著称的大诗人因此在《剑南诗稿》“对酒”诗中留下了“名酒来清江(樟树原为清江),嫩色如新鹅”的咏叹。此名句不仅盛赞了四特酒,而且为源远流长的四特酒文化增添了一页精彩的篇章。

时至明代,樟树“四特土烧”已远销江南各地,其蒸馏酿造法也相当成熟。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对“四特土烧”工艺的精妙与先进之处进行了认真研究后,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之《曲蘖》篇中详细记述了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及产品用途,使得“四特土烧”的酿造技术由樟树传播到了全国,对中国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本清源,复兴四特

清朝时,"酒都"、"药市"依然是樟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当时樟树码头常常是千帆林立,江边老街的茶楼酒馆并相排列达十几里,且终年座无虚席。樟树的酿酒业不断壮大,镇内的酿酒作坊就已经达到十几家,全镇年产酒量高达200万至300万斤。但是一直到清末,传承了三千年的四特酒,仍然是樟树民间众多酒坊产品的统一叫法。虽然从整体上,樟树各家酒坊的四特酒风格基本一致,酒质也都属上品之列,但是难免有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对四特酒的声誉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正本清源的任务被一个叫"娄源隆"的酒坊完成了。

清朝光绪年间,"娄源隆"的酒坊老板娄德清以传统四特酒酿造方法中为原型,进一步改进了制粬、发酵、蒸馏等工艺。凭借着新改进的优质四特酒,"娄源隆"的顾客越来越多,销路激增,"娄源隆"名声大振,一跃而成为樟树镇的酒业巨头。随着"娄源隆"的壮大,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冒充"娄源隆"名号出售的四特酒。为了与这些假冒产品区别开来,娄德清便在 "娄源隆"的四特酒酒坛上贴上了四个"特"字,表明这是真正纯正的"四特酒",又表明此酒特别优质。随着四特酒销路的不断扩大,“娄源隆”也逐渐成为千年酒都樟树四特酒酿造的代表,从而开辟了四特酒近代发展史的新纪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召回原因战乱而被迫关闭的“娄源隆”酒店等私营企业的酿酒师傅,在原“娄源隆”酒店的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了国营樟树酿酒厂,开始着手对四特酒挖掘和研制,四特酒的品质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还受到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风味得到周恩来总理两次“清香醇纯”的赞许,也成为白酒界广为人知的一桩美谈。1959年夏天,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作为中国传统历史名酒和江西地方最为著名的白酒,四特酒被省政府选送到会议上,供中央首长品尝。能品善饮的周总理品尝四特酒后,赞扬它“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总理又一次来到了江西。期间,樟树附近的共青垦殖场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为鼓励和提倡新的婚姻观,周总理特意到垦殖场参加了这场婚礼。在举行仪式时,周总理向各位新人们祝酒,说道:“今天举行婚礼的各位新人,我祝你们的感情像四特酒一样,清香醇纯!”

而另一位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四特酒的不解之缘,更是令人回味。曾经在庐山会议上品尝过四特酒的邓小平同志,在江西的时候,多次考察参观四特酒厂,小平同志品尝四特酒后,留下了“酒中佳品,味道独特”的赞扬。

樟树酒都文化广场

酒都文化广场,位于樟树市四特大道与杏佛路相交处,占地5万多平方米。广场主题“以水喻酒”来体现樟树市酒文化的灵魂,设有酒都文化主题广场、跌水游戏广场、钟棂演绎娱乐广场、露天咖啡茶座休闲广场、水幕电影广场等多个景观功能区。综合运用喷泉、跌水、涌泉、筑卫城、吴城遗址雕塑、大型酒鼎雕塑、雾喷、大型张拉膜、特色景观亭等,表现酒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