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樟树 / 樟树概况 / 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4-02-05 08:00来源:网站管理员访问量:
字号:打印关闭

张道陵(34~156)  江苏丰县人。据《史乘》载,道教(五斗米)正一道派创始人张道陵(又称张陵),87~122年间曾多次来到樟树阁皂山炼丹、采药、行医、布道。又据载,东汉和帝永光三年(91),西汉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从四川鹤鸣山来到樟树阁皂山。今阁皂山骆驼峰西侧的西坑卦壁峰卦壁峰下,尚留有旧居“天师坛”、“磨剑池”等遗迹。唐代,在阁皂山建造的阁皂观中的祖师殿内,塑有张道陵像。1991年春,樟树召开国际中药节,在阁皂山重建大万寿崇真宫,仍塑有张道陵塑像。张道陵在樟树采药、行医的活动是樟树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人,由于张道陵兼巫兼医药的活动,使得道家学说融入医学之中,所以樟树药帮历来都信奉医、药、道同源之说。张道陵成为樟树药帮的“鼻祖”——樟树第一代药王。

葛  玄(164~244)  字孝先,家本瑯琊,丹术家。三国(吴)时,十八九岁仙道渐成,乃遨游山海,周旋于括仓南岳罗浮诸山,以卜修炼金丹之地。建安七年(202),玄遂迤逦由玉笥诣阁皂山,乃登东山献高峰而望曰:“形阁色皂山良水清,此真仙之宅吾金丹之地得之矣。”于是玄便在阁皂山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籙灵符秘诀等,奏闻天帝建立法坛。黄武五年(226),玄又往麻姑山修炼。吴嘉禾二年(231),玄复往阁皂山福地,在东峰之侧建庵,曰:“卧云筑坛立龟居其中。”谢绝人事修炼九转金丹。时有瑞气祥光映照山谷,越三载大丹成熟。遂于洞口金丹砂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涨,金丹沸腾。玄曰“丹火力尚炎”,未可便服,遂藏之东崖石室中,以待醮谢天地,后服之。至今丹池之内金砂自沸,灵迹可验。清乾隆《清江县志》载:“葛仙凡经二十二处修炼,无一处见功效,惟阁皂山得成就。”玄在阁皂山结庐而居,采药行医、修道炼丹,删集灵宝经浩,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箓》,拟就灵符秘诀,兼以符箓为人治病,奠定道教灵宝派根基,为樟树医药的开创者。

聂  友(221~253)  字文悌,原樟树镇人,三国东吴名将。友少为县吏,至京城常与大将军诸葛格等人交往、辩谈,因友时论精辟,声名四溢。赤乌四年(241),吴孙权将图珠崖(今海南岛),以问军师全琮,琮曰:“殊方异域,隔绝瘴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自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穷所不安。”孙权不听信。诸葛格推荐友为珠崖大守,孙权诏加友为将军与校尉陆凯同往,获胜。孙权大悦,徵拜丹阳大守。后遭孙峻忌妒,欲以为郁林大守。友发病卒。

杨  羡  晋代,湘州刺吏。羡为湘州刺吏,为政清廉,唯才是举。羡荐引桂阳罗含为湘州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至羡去职,含钦羡为政甚廉,而不辞辛劳送之至樟树镇。

湛  氏  晋代陶侃(陶渊明曾祖父)母,鹿江街道人。初,侃父丹聘湛氏为妾,生侃。丹卒,侃家贫,依母居外婆家。湛氏纺绩,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于己。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湛。湛封鲊,并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湛,时大雪,湛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

扬无咎(1097~1171)字补之,自名村梅,又号逃禅老人或清夷长者。大桥街道南上人,两宋之际著名画家,尤擅画梅,开墨梅之派先河。无咎平生耿介,不慕荣利,秦桧当权时,耻于附势,屡征不起。其文学造诣也很高,著有《逃禅祠》一卷,颇有盛名,但被其画家名气所掩盖,游骋瀚墨,堪称一绝。无咎所画墨梅,为世所重。宋范成大在《梅谱》中书道:“近世始画墨梅,江南扬补之尤有名,其徙效之者实繁。”明解缙在《跋五侍郎所藏扬补之梅》一文中记述:“予乡先辈扬君补之,世家清江。所居萧州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藓斑,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大得其趣,间以进之徽庙,徽庙曰‘村梅’,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疏枝冷叶,清意逼人。”无咎画梅,以墨线圈花,以重墨点蕾,以泼墨画梢,老干一笔抹,墨间留出飞白,虚实相间,纵横如意,把苍皮斑驳的老干表现得真实而生动,画出的梅花朴素而有雅韵。其画与诗词书法相配合,画面神形兼备,情景交融,风味淡泊,荒寒清绝,故享有“冷蕊缀疏枝,元气自融结”的赞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谓扬无咎所画之梅:“一幅价值,不下数千金。”据道光《清江县志》记载宋室南渡后,宫中以无咎的梅花图张挂壁间,常招来蜂蝶集其上,大使朝廷惊怪,求补之,而已物故,不可得矣。无咎的画,其真迹多已不存,仅有《四梅花》和《雪梅图》传于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笔《四梅花》图,是其六十八岁时的杰作。图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幅,并各赋词一首,画面生气盎然,书体遒劲秀丽。同治《临江府志》称:“赏鉴家至今宝贵”。扬无咎《四梅花》图,笔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到元、明、清的许多画家。无咎还善水墨人物,木、石、松、竹、水仙等,都为当世一绝。《画继》、《画素》、《画史会要》等书画典籍中均有记载。

徐梦莘(1126~1207)  字商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史学家兼精医学。幼慧嗜书,过目成诵。历官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以议盐法,改知宾州,以朝散大夫致仕。梦莘生于靖康之际,饱受兵燹之苦,莘母负襁奔波,得免于难,又感于靖康亡国之耻,乃发愤欲究其始末,于是收整旧闻,荟萃同异,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一书。全书二百五十卷,分上中下三帙,上为政和、宣和二十五卷,中为靖康七十五卷,下为建炎、绍兴一百五十卷。凡宋金媾和用兵之事悉按年月日,诠次本末。惟中帙之末,有诸录杂记五卷,因无年月可系,乃附之于后。该书取材极富,凡敕、制、诰、诏、国书、奏议、书疏、记序、碑志等,无不收录,引书二百余家,所引皆原文照录,无所去取,亦不加论断,是非异同,并见互存。为研究宋金历史及金人制度风俗提供丰富的资料。书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上之与朝,宁宗嘉擢莘直秘阁。梦莘辞曰:“书,本不为进身计也。”不就。后再编《北盟集补》五十卷,以补前书之无。梦莘嗜学博文,著述甚多,除《三朝北盟会编》、《北盟集补》外,还有《读书记志》、《集仙录》等,另精医学,著有《集医录》。

张  洽(1161~1237)  字元德,号主一,大桥街道彭泽人,张绂子。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南宋著名理学家。洽少聪明好学,尝取管子的“思之思之又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之语,以为穷理之要。博学能文,负有声誉。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於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尤以专治《春秋》名噪一时。历官松滋尉、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政绩。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提点江东刑狱袁甫,“以白鹿洞书院废弛”,请洽为山长。端平初年,召赴都堂审察,以疾不赴,调至秘阁,亦辞不就,主管建康府崇禧观。宋理宗赵昀多次召洽进朝讲解经书,洽辞不就职,专心研究理学。其师朱熹去世后,曾一度出任白鹿洞书院山长,在白鹿洞书院内实行“选好学之士,日与讲谠,而汰其不率教者,凡养士之田干没于豪右者复之”。洽择优而授,因材施教,并清查学田,白鹿洞书院再次兴旺。南宋嘉定三年(1210),洽回家乡,在临江创办清江书院(为樟树市第一所书院)。书院内设制学田,仿白鹿洞书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聘请名儒担任讲席,重智能开发,主因材施教。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传》、《左氏蒙求》、《张文宪文集》、《续通鉴长编事略》、《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其中《春秋集注》、《春秋集传》,为明代科举之学关于《春秋经》的“教科书”之一,与胡安国传注同等重视。宋嘉熙元年(1237)10月卒于家,年七比。

李  邈  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耶,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宋高宗追赠邈为招化军节度使,谥“忠壮”。

侯逢丙 字唐卿,宋末元初制药名家。幼随父从开封流徒江西,先后居彭泽、宜春、庐陵。逢丙幼孤,孝养寡母;博学强记,握笔成章;善书法、工吟咏。壮年有志四方,遍历淮、蜀、湘、广等地。当局争相延聘,历授幕职。宋之后绝意仕进,举家自庐陵迁清江镇(今樟树市)制药,以惠遐迩。其所分济,遍满东南,为樟树药界首户。逢丙出身儒门,性情豪爽,尽义好施。其时,清江镇濒江堤岸一带为江水吞蚀,逢丙购石砌岸。街道多为泥路,逢丙购砖砌街。岁饥施粥,冬寒施食。居民饮水,水污不洁,逢丙又置石铺井。樟树镇民咸称其为“侯善人”。

范  梈(1272~1330)  字德机,又字享父,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揭傒斯、杨载齐名,号称“元诗四大家”。揭傒斯为《范德机诗集》作序:“范德机先生者,临江之清江人也,少家贫,力学有文章,工诗,尤好为歌行,年三十余,辞家北游,卖卜燕市,见者皆惊异之,相语曰:‘此非卖卜人也。’已而为董中丞士所选知,召至馆下,命诸子受学焉。于是,名动京师,遂荐为左卫尉教授,荐翰林院国史院修编。与蒲城杨载仲宏、蜀郡虞集伯生齐名,而予亦与之游焉。伯生尝评之曰:‘杨仲宏诗如百战健儿,范德机如唐临晋帖。以予为三日新妇,而自比汉庭老吏。’予独谓:‘范公诗海内无比,若比唐临晋帖,殆未逼真。’故改评曰:‘范公诗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纵横变化,出入无朕;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棱铮,神气自若;又如饥鹰掠野,孤鹤鸣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庶若可仿佛耳。’晚尤工汉隶。吴兴赵文敏公曰:‘范德机汉录,我固当让之,若其楷法,人亦罕及。’其居官廉直,门无私竭。历佐河北、江西、闽海三宪府。三弃官养母,天下称之。”梈所撰《燕然稿》、《东坊稿》、《海康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等十二诗由杨中作辑录而成《范德机诗集》。诗多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风格多样,冲淡闲远,力求“摹古”,时人喻为“唐临晋帖”。于诗学理论亦有造诣,著有《木天禁语》、《诗字禁脔》传世,论诗讲究“六关”:篇法、句法、字法、气象、家数、音节。元天历二年(1329)母病逝,梈亦哀毁而卒,年仅五十九岁。旧《清江县志》、《临江府志》均据《元史》为其作传,并入祀清江乡贤祠。

陈汝言  元末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临江人。与兄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称为大髯、小髯。汝言曾在张士诚军中作谋士,明初被朝廷杀戮。工诗善画,其山水画宗法赵孟頫,清润可爱。汝言师从董源、巨然,与元四大家中的王蒙、倪瓒关系甚密。王蒙在泰安任知州时,署楼正面泰山,公务之余,对景作画,三年而成。汝言路过泰安前去拜访,正值天下大雪。见蒙之画,便用小弓挟上白粉,弹在画上,将原画改为雪景。汝言的奇思巧技,让蒙叫绝不已,深以为神,并立即在画幅上题写《岱宗密雪图》。汝言现存名作《仙山图》,有倪瓒题词:“仙山图,陈君惟允所画,秀润清远,深得赵荣禄笔意,其人已矣,今不可复得,辛亥十二月二日倪瓒题。”可见倪对汝言画给予的高度评价,也隐示倪与汝言的深厚情谊与其被杀的悲惋之情。该画原作现存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汝言的另一幅《罗浮山色图》,数百年来仍被大师们所推崇。民国23年(1934)为张大千精心临摹复制,并收录印制在《张大千画集》第二卷中,原作不知藏于何处。汝言不但善画山水,也兼工人物。《明史陈济传》、《明画录》、《清河书画舫》、《无声诗史》、《明书画史》、《画史会要》等书籍均有其记载。

聂尚恒(1572~?) 字惟贞,号久吾。永泰镇太观桥人,明代妇幼医学名家。少时随父迁江苏太仓(父聂素贵任太仓训导)拜王守仁弟子王龙溪、王荆石为师。万历十年(1582)应乡试中举人,任庐陵县教谕,历官抚宁(治今河北抚宁县西)县令、福州教授、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东横连镇)县令。在宁化尚恒革除“巡边酒席”、“貂客贩参常例钱”等敞习,以廉洁干练而著闻。尚恒总以“达则为民相,不达则为良医”自勉。博览医书数十年,贯通医理特别擅长妇幼儿科。治病不拘于古方,不拘于成说,所治多奇效。任宁化县令时,常坐厅署诊病,病人病情变化详细记录于案,时称“病式”(现称病历),凡来治病者,大多能治愈。尚恒医学著作甚丰,有《医学源流》十四卷、《治幼心法》(《痘科慈航》)九卷、《医学汇涵》十四卷、《奇效医术》二卷,《八十一难经图解》一卷。《医学汇涵》首卷列述历代医学家传略及《导引法》、《医学或门》等,卷一至卷十三分述王叔和《脉诀》、《难经》及临证各科、本草总括等。《治幼心法》是为其诊治痘疹之心得。尚恒的《治幼心法》和魏桂岩的《情爱心鉴》刊出后,治疗痘疹才有可循。清代欧阳调律刻本改名《痘科慈航》。医家必良离主人将是书括为歌诀,增以注释,编为《痘疹心法歌诀》。《奇效医术》是其任宁化县令时治疗疑难病症的记录。以妇儿科内伤杂病为主,对病的起因、症状、变化用药,药后的反应都有详尽记述,对药方剂量炮制,服法等也都有详尽记录,并收验方四十二张。《奇效医术》有明万历刻本,日本版本(日本万治四年<1611>松海轩刻本),清乾隆刻本和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版本。

熊  化(1576~1649)  字仲龙,自号极峰。大桥街道土塘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化先后三持使节,到广东、四川、山西册封明王藩室。后擢升为监察御史,授吏部左侍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受一品服出使朝鲜。与朝鲜嗣王及诸大臣诗词唱和,促膝交谈,高风亮节,不辱使命。所著诗文,语言豪放而气劲,尤为朝鲜人民所喜爱,争相索取,认为“能得熊君片纸,胜似十解明珠”。生活严谨,多次婉言谢绝嗣王的馈赠。临别时,嗣王又送其名马一匹,致辞曰:“王节遥临,天威咫尺。偏陋在夷,筐篚不供。谨献名马,以烦圉人。”化以却之不恭,只好接下。但至山海关,又写信给嗣王,归还名马。化谢物的美名在朝鲜广为流传,朝鲜国王深感化大义,为其建“却金亭”以为纪念。明天启六年(1626)翰林院编修姜曰广出使朝鲜,朝鲜士民纷纷前往探问化起居,朝鲜辅国崇禄大夫李延龟以《皇华集》赠姜曰广,诗云:“门馆陪从未浃旬,忽惊霄汉返飓轮。闻声已久今先赌,并世犹难况后尘。清范自令人起敬,别怀偏使我伤神。殷勤寄语清江老,白发相思又十年。”明末,化奏本弹劾宰相方从哲误国,贬任淮阴兵备副使,化拒不出任。“拂衣而归,足不入城,二十余年。”后朝廷几次起用他,都被其托病推辞。清兵定江西有士促化“出山”。化气愤地说“吾前朝旧御史,老且病矣,安事折腰求活!”并提笔写下“绝命词”,旋即服毒投池,被救,后自缢。南明皇帝朱由榔怀念其忠,追谥“文毅”。化家世儒而贫,年十二始受书辄,好古文辞,著有《静检堂集》二十卷。

杨廷麟(1598~1646)字伯祥,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两“山”的民族气节,临江镇善嘉桥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学者、名臣,历官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廷麟力主抗清,痛诋杨嗣昌大恚诡蔫,为其所诬陷,但精忠报国之心坚定不移。南明隆武二年(1646),清兵入江西,省郡望风降。廷麟高举勤王义旗,别下六岁的小儿子和妻子,只身赴赣州起兵。至赣,团结滇、粤、赣三军将士举戈稽首,与城内数万居民誓死抗清。守城半年,因弹尽粮绝至10月4日城破。廷麟仍登城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戎服佩刀,投清水塘”。由于塘内尸体堆积,不能下沉,硬是从尸体中挤入水底溺水殉国。三天后打捞时,只见其仍“握拳张髯,正气凛然”。“白刃相见”的大清辽东将军辨其尸首后,也“感其忠”,急令画工画其像,杠以门扇为棺,于西门葬之。清高宗赐谥“忠节”。廷麟墓葬在136年中重修四次,平均三十六年就修一次,并建有忠义祠,兼山祠,杨节公祠。历代官府和人民之所以主动为其修墓,正如《王藩重修杨忠节公墓记》所云:“呜呼!忠义之理不泯于人心也。”《国朝叶启祥修杨文正公墓记》也写首:“呜呼!忠义之心,千万世之心也。公之杯土一日而存,则在人心为一日之幸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州人民为表彰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捐资立墓碑,建忠义祠(1957年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家乡亦建有兼山祠、杨忠节公祠。廷麟勤学嗜古,其文稿多失散,尚有《兼山诗集》,《诗经讲义鞭影》六卷,《诗经听月》十二卷,《诗经揆一宗旨》八卷,《杨忠节公遗集》八卷存世。

刘子壮(1609~1653) 字克猷,号稚川,张家山街道蛟湖村人,清顺治六年(1649)状元。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九岁丧母,随父到湖广就读,以湖北黄冈籍生员应试。清顺治六年(1649)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国史馆修撰。顺治帝针对廷试对策八股套话滥行,明令该科不得用四六文俗套廷对。刘子壮直陈利弊、朴茂沉雄,文风深合旨意。殿试策对主张民族和睦,省刑薄赋,也深得顺治帝常识,遂大魁天下。顺治九年(1652)充会试同考官,试毕,告病还乡,不久即病故,享年四十四岁。子壮博综群籍,精制举文,雄厚排傲,淩铄一切,学有依据,为文融贯经史,尤长于论古,授翰林院修撰。与同榜一甲二名进士汉阳熊伯龙齐名,世称熊刘。诗古文亦以气胜,《清史稿》曰:“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初年湖广提学道蒋永修也说:“国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刘太史”。著有《屺思堂集》八卷、《诗集》一卷。

杨锡绂(1701~1768)字方来,号兰畹,观上镇安定庙村人,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初任吏部考功司,即主事明习条理,后累官至刑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并巡抚湖南,所至皆有实政。乾隆二十年(1755)又署吏部尚书,出抚山东,兴水利、平边患,许禁陂塘改垦,政绩卓著。乾隆二十一年(1756)任漕运总督,在任十二年,兴利革弊,漕政肃清,漕运能达,政绩显著。锡绂任漕运总督,亲历漕运艰辛,深入漕运,编著《漕运则例纂》。锡绂逝世后,清廷令漕督黄登贤将全书用表呈上。道光二十四年(1844)继修,后又令载龄等编写,光绪二年(1876)修成。全书九十六卷,记清初以来漕运常制,咸丰、同治以后变通诸事亦均有辑入。共分漕粮额征、征收事例、白粮事例、通漕运艘、选补官丁、官丁禀粮、贴费杂款、计屯起运、漕运河道、随漕解款、京通粮储、截拨事例、奏销考成、挽运设防、通漕禁令、盘坝接运等二十三类。为清漕运史料。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任,终年六十八岁,死后谥“勤悫”。著有《四书要义汇纂》、《四知堂文集》三十九卷等。

附:墨庄人物

刘氏墨庄位于樟树黄土岗镇荻斜,宋代时期人才辈出,有“进士之家”的美誉,成为樟树历史发展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墨庄开始祖为刘公逵,西晋末避难迁徙江南,至荻斜,赘于荻斜胡氏。娶夫人欧阳氏,生五子,刘式为第三子。刘式是南唐昇元二年建清江县(今樟树)后的第一位进士,辅政宋太祖十余年。刘式早逝,未留遗资,唯积书数千册。陈氏夫人诱子以方,导子以正,培养刘氏后代。北宋时期,刘氏墨庄已名冠天下,“五子登科”、“兄弟同榜双进士”一时成为佳话。刘式一脉六代,在270年中,其后裔有25人皆雍容及第,19人登进士,号称“进士之家”。清道光《清江县志》第九卷进士卷仅为18人,遗漏刘龟年,但刘龟年在清道光《清江县志》第十二卷人物卷中有其传记,实为19人。

刘  式(949~997)  字叔度,黄土岗镇荻斜墨庄刘家人。南唐进士。式少有志操,好学问。年十八、九辞家居庐山,假书以读,五、六年不归。其业精出,文献独得唐遗风。礼部取士,难其人甚,张洎主文,独放式一人。谓南唐进士第一人。开宝八年(975),宋统一南唐,其学识才干得宋主重用,任大理丞出监通州丰仓入判三司都磨勘司。时财赋充斥,无所稽核。式创主辖支收司,令在三司下设都磨勘司,奸吏畏服。其法谓之“三年磨勘之法”,人尊称其为“刘磨勘”。淳化中奉使往谕三韩,酋长归化,转大常博士,又改工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宋大宗赐御书又帖十六轴,以示奖赏。宋至道三年(997),宋太宗逝,宋真宗赵恒继位。盐运使李惟清指使他人诬告式藐视朝廷,遭免职。不久郁恨而死,年四十九。后宋真宗为其平反昭雪,追赠为礼部尚书。

陈  氏  南唐吉州新淦人(祖父养高不仕,乡里以处士称),黄土岗墨庄刘家刘式夫人。刘式举进士,俸薄家贫,家常有不足。陈氏曰:“但以清白自奉,妾甘执炊无他为取累也。”刘式因遭诬告49岁忧恨而死,他人劝悉其所有置良田。陈氏曰:“吾夫生平廉介,念惟藏书为墨庄,以贻子孙,何以田为也。”陈氏承夫志教子为事,聚旧书千余卷,示诸子曰:“尔夫常谓此为墨庄,今贻汝为学殖之具,汝能遵之则吾子也。”并晓之以义,启之以理,督课五子。五子夙夜笃学,皆登进士,奠定墨庄文化望族基石。宋真宗追封陈氏为“墨庄夫人”,墨庄之名益昉于此。后人誉曰:“当世有能如墨庄夫人之见,以遗子孙,则诗书之义,何患其不明;有能如刘氏着家谱相传,何患其不荐;有能如刘氏之子孙,以诗书相勉励,以礼让相先后,则风俗何患其不美不宁。”

刘立之  字斯立,刘式三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历官福州连江尉、睦州清溪薄、宣州南陵令,改大理寺丞,通判常州,知高邮,军累迁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北员外郎,知润州,皆有政绩。立之少孤自立,沉敏少言笑,与人寡合而喜荐士。所荐者多为贤达之士,或转运盐、铁或掌财赋。立之以才为明约束止侵欺。广西、湖南诸蛮叛乱,立之率部辰州,蛮闻之自平息无事。立之于民为先,民不重费。吏守官不为势牵,不为利夺。宋庆历八年(1048)任主客郎中益州路转运使。其年卒,官年六十四。立之亦五子,刘敞、刘攽最知名、皆进士。

刘立德  字宽叔,刘式第四子。宋天禧三年(1019)进士。立德累官光禄卿。清乾隆版《清江县志》载:“会旱疏成汤六事,今验有二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授以大柄,欧阳修、孙甫列之从官谗言,一入目为朋党。忠不见信、道不见用,非所以辨邪正,求治道,信夫谗,大昌民失职也不抱。”五世孙:刘靖之、刘清之皆为进士。

刘  敞(1019~1068)  字原父,别号公是,黄土岗镇墨庄刘家人,刘立之子(《宜春人物》误为其弟刘立德子)刘式孙。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以其内兄亲避嫌而自列第二为榜眼。敞及第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上述考功郎、权度支判官、徙三司使。秦州与羌人争古谓地,仁宗问敞弃守熟便之策。敞知制诰,奉使契丹,素知山川道径及异兽形状,辽人叹服。回京知扬州,体民情、阅案断疑,百姓谓之神明。郓州社会混乱,吏卒强取豪夺,敞徙郓州,决狱讼,明赏罚,全境肃然,竟路不拾遗。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告帝固重。皇大后闻之大喜。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敞学问渊博,有“通儒”之称。自佛老、卜巫、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研知大略。欧阳修每有所疑,辄以书问之。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在《辟署录话》中赞之“刘原父博学多闻,前世实无及者”。敞文思敏捷,学问渊博,议论宏博,长于春秋研究,开创宋儒批评汉儒之先声。著有《春秋权衡》、《春秋传》、《春秋意林》四十卷及《公是集》、《七经小传》等书,世称“公是”先生。敞精于金石铭文的考释,撰有《先秦古器图》,创始中国考古学研究。敞词章灿烂,其诗文入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辞古雅流传千古。熙宁元年卒,年五十。弟刘攽,子刘奉世。

刘  (1023~1089)  字贡父,别号公非,刘敞弟,宋代著名史学家。自幼刻苦自励,未冠,通五经、博群书。北宋庆历六年(1046)与兄刘敞同登进士,至京师名声大振。攽举进士,为国子监直讲,因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贬为泰州通判。不久,起曹、毫、兖等州中书舍人。攽为政爱民重教化,反对滥施刑罚,政绩卓越。攽才思敏捷,精于史学。大文豪苏轼称之“政事侔古循史”,协助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负责汉史部分修编。《资治通鉴》共294卷,攽编修184卷,所引用史料有322种书籍,浩瀚的资料搜集、整理、考证、取舍等大量繁琐工作,多为攽所做。攽不仅负责战国秦汉部分编写,还为司马光删定《前汉记》、整理《后汉记》和《魏记》,并起草魏至隋部分。司马光高度评价攽“研精极虑,穷竭所有,夜以继日。编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挟擿幽隐,校到毫厘。”为完成中国最伟大的史学经典,功不可没。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欧阳修、司马光为诗论三大家。反对“校古平易句而不得其意义,翻成鄙野可笑”的作诗形式,提出“诗以意为主,主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字是奇作”的作诗方法。其诗不少入编《宋人绝句三百首》、《宋诗三百首》等书中。攽天资滑稽,性格开朗,不拘礼仪。常与王安石、司马光、曾巩、苏东坡等名流交往,尤与苏东坡兴趣相投。谈论时常“引经据典,直贯旁穿,水决矢飞”。王安石在《送刘贡父赴泰州清水》诗中赞之:“笔下能当万人敌,腹中尝记五车书。”“才高意大方用世,能言奇字世已少。”还常说:“吾在京师心服者二人,攽与吕公著是也。”曾巩称之:“广览载箱强记洽闻,求之辈流,罕有偏见。”“强学博繁,超绝一世。”苏轼、范存禄等人曰之:“博记能文……身兼数器。”攽待人诚恳、正直,正如其座右铭中所书:“自警、亦以警人,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好园不如好方。”攽著书甚多,有《汉官议》、《东汉刊误》、《五代春秋》、《经史新议》、《彭城集》(《公非先生集》)等百余卷。

刘奉世(1041~1113)  字仲冯,刘敞子、刘立之孙,北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奉世熙宁二年(1069)任枢密院诸房检详文字,神宗称其奉职不苟,加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改刑房进直吏馆国史院编修官,后绛蔡州院为吏部援外郎。元祐初历度支左司郎中、起居郎中、天章阁待制枢密郎、承旨户部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拜枢密院学士。绍圣元年(1094)为端明殿学士。后贬团练副使,崇宁初革职。政和三年(1113)复端明殿学士。奉世天资聪颖,欧阳文称羡:“生子如刘奉世者,真千里驹也。”从学父叔,继承家风,尚安静,博学多才,无所不通。文词雅瞻,精于汉书,尤对史学造诣深湛,以文显于世。著有《自省集》并于父刘敞、叔刘攽合著《三刘汉书注标》。因与父、叔皆博学多闻,显于世,后人尊为“三刘”。墨庄刘氏之名,“尽至三刘而后显”。

刘延世 字述之,刘敞猶子。延世自幼聪颖,清道光《清江县志》记载其:“善乌墨竹,筑堂曰‘抱雍’,为讲书之所。尝侍親守官长汀县,适高邮孙升谪官来居,延世日从之遊,因録其言可以为后法者为三卷,曰《孙公谈圃》”。

刘性之  字子任,刘诚之弟。南宋绍兴四年(1134)进士。性之登科为广东经略司干官。时蛮猖獗,常扰诸州,性之奉帅榭督捕,直捣洞穴擒酋长,改荆湖制置司议官,赞画从容,多有裨益,擢知峡州,秩满升监察御史。终大府丞。

刘靖之  字子和,刘立德元孙。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靖之举进士任吉州椽邰武尉,调赣州教授,改宣教郎。清乾隆《清江县志》记载:靖之在赣州更两公祠为庠,设潋溪之学,为出其书使读之而益,发明其旨,朝夕讲论不倦。于是学者始知所尚云。靖之自少即以经学文行而知名,为人廉静寡欲,居家孝发尤笃。遭继母丧以卒。

刘清之  字子澄,号静春,刘靖之弟,刘立德孙。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宋著名学者、方志家、画家。清之及第调袁州宜春县主薄,改建德县主薄,赋役平争讼息。调高安县丞,时水泛,清之徒步阡陌间,帅龚茂良赈荒,知宜黄。茂良入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与孝宗。清之应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又言用人四事:辨贤臣、正名实、使才能、听唤授。言皆切挚,改大常主薄,通刺鄂州。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诬以劳民用财,被罢归,筑槐阴精舍, 教授生徒。光宗即位,清之起袁州,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清之举进士欲应博学宏词科,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吕伯恭、张栻皆神交心契,李焘、汪应辰亦敬慕之。清之见宗族流寓者,皆迎养之。著有《曾子内外杂篇》、《训蒙新书》、《外书》、《戒子通录》、《墨庄总录》、《祭仪》、《时令书》、《续说苑》、《文集》、《农书》。任职湖南期间“雅意教化,慨叹是邦图志之阙”,主持纂修《衢州图经》三卷。清之亦工书法、绘画,有人物画《耸寒图》流传于世。清之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遂卒。

刘诚之  字子开,刘延年孙,刘立礼五世孙。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诚之少力学有大志,尝为吏部郎,后提举浙东常平除直秘阁、知平江府。平反冤狱,加直敷文阁知夔州,改湖南运判。历官州县卓有政绩。奉祠卒。

刘龟年  字且老,刘攽曾孙。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峡州司户参军、改钱塘薄、迁道州军事判官守。他人言于后守曰:“判官贤不求人知恐君或失之也。”龟年改宣教郎知武陵。武陵县境田多荒,无耕者众。其健者与吏为一侵渔诉讼展转止。龟年为推穷本始必见端绪,而予夺之讼为少息。龟年通判沅州时,群僚大动,守俱。龟年摄州事按法立约,授边吏明谕威禁以无事镇之,蛮遂帖服,赐五品服。

刘孟容  字公度,刘龟年子。宋淳熙八年(1181)进士。孟容受业朱子之门,朱子称其谨潔自好学问有方,书问往复甚频。书云:“所论为学之意甚善,初蓋不能不以为疑,今得如此甚慰意也。”又云:“来书见志道之笃,所论主敬之说诚学者之切务然此,亦要得讲学穷理之功,见得道理历历分明。”方肯如此,蓋其造诣纯笃。孟容登进士授分宜县主簿。

黄石屏(1856~1917)  名灿,大桥街道程坊人。著名的金针医师,誉为“神针”。石屏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好武,随名师学艺。相传得圆觉长老、御医聂后生等传授黄帝内外经、少林内外功,武功和医术均获得较深造诣。及长,继先人余荫,任淮阴、富安知县、扬州盐使。石屏生性恬淡,厌于官场迎送。后弃官挂牌行医上海、扬州一带。口碑载道,曾以治愈慈禧太后的腰病和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的腿疾而声誉远播。袁世凯患偏头风多方治疗无效,民国2年(1913),由张謇引荐,石屏抵京,经审证,主穴太阳,配穴合谷,不日见愈。袁世凯深为赏识,酬银元二万,并题“一指回春”匾相赠。福州侯官谢叔元身患“未疾”五年,“全身牵掣,动转为难”,历经中外名医诊治,均不见效。后就诊于石屏,连针三次,背渐直、立渐稳、行渐易、坐卧渐安,几于健康。叔元谢酬金四万元,并撰《黄石屏先生医德序》广为印发。英人李那路下肢瘫痪、德人黛利丝、意人雷罗生赘疣、法人毗亚那石脚痿弊,屡经名医治疗,“患卒如故”。石屏切脉辩穴,均以“金针起故”,轰动西欧。石屏针法特点有三:其一,必须精少林拳术,内外气功。其二,纯用金针。其三,可针不可针,可灸不可灸,要反复审查。石屏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志在四方,不好逢迎权势。袁世凯称帝时,约为“御医”,南京督军齐燮元、上海督军卢永祥等拟聘为医官,均托辞未受。有一位德医博士登门求教,并许重金相酬,石屏当即谢绝说:“我之针法,虽非不传之秘,但决不为谋利而轻易传人。”当时,上海《申报》等报刊有关其医术医德,多有登载。石屏医疗态度严肃认真,运针时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不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石屏久居扬州,传说颇多,民国6年(1917)卒于扬州。20世纪20年代,传奇小说家向恺然,将霍元甲、大刀王五、黄石屏等人的传奇人生以《近代侠义英雄传》连载于上海《红杂志》和《侦探世界》,并由世界书局结集出版。1986年,天山电影制片厂、香港电影制片公司以石屏为典型拍摄电影《魔针》。著有《针灸铨述》、《黄氏金针》。

黄介民(1883~1956)  原名黄时,张家山街道东里人。幼年丧母,13岁就随父经营木业,21岁得中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就读南京两江师范附属中学班。期间经彭素民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时,与徐药群、邹绍庭、陈劭先等人筹组临江军政府,响应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在东京明治大学研读政治经济。民国2年(1913),黄介民面见流亡在日本的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并与仇鳌等人组织神州学会,创办《民彝》杂志,与李大钊、高一涵、马鹤天、邓初民、易梅园等先后参与筹办和编纂工作,展开讨袁斗争。民国5年(1916)7月,与邓席云、黄霖生、陈其尤、王光伯、余揆之及朝鲜友人何相衍、张德秀、尹显振等在东京中华楼成立新亚同盟党(后改名大同党),并被公推为临时主席,主张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图谋各地独立,反抗强权,开展同第三国际的合作,并从东京前往汉城,进行争取朝鲜独立的宣传鼓动。后回到北京,与李大钊等组织抗日救国团,并应主编马鹤天之约任上海《救国日报》编辑,致力于反日、反北洋军阀,声援朝鲜独立的活动。民国9年(1920)3月,主持中华工业协会工作,发起并参加中国第一次“五一”劳动纪念活动,推行“五一”劳动节。随后,参加在北京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会议,支持留法学生的正当权益和合法斗争。民国10年(1921)后,工业协会停止活动,他主要在基督教全国青年会编撰平民课本,撰写《三十七年游戏梦》,记述与李大钊、刘清扬、周恩来、林伯渠、彭湃、张国焘、安恭根及苏俄密使博达博夫等人的活动。稍后,倡导江西旅沪同仁成立江西革命同志会,与北伐军相互呼应。民国15年(1926)11月,北伐军攻克南昌后,他应林伯渠、萧炳章之邀到南昌,就任江西省水利局长兼赈务处长。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改组时,选为候补监察委员。国共分裂后,黄介民辞去国民党内外一切职务,闲居上海。民国23年(1934),黄介民先后就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司法院简任秘书。他一贯主张国共合作,反对蒋介石独裁,曾营救过田汉、黄富云等一些革命志士出狱。抗日战争时期,他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深为不满。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南京,目睹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退休回老家,自办私塾,以维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1951年参加民革。历任江西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省参事室副主任兼江西土改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监察厅副厅长、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职。1956年1月15日,因患脑溢血于南昌逝世,遗骨葬于烈士陵园。

柯万芝(1883~1950)名号盖天麻子,经楼镇中林柯家人。清江采茶剧创始人。万芝出身于农家,从小学篾工,爱好拉唱,十多岁又跟随本村柯生仁空闲学木偶戏。后来,花鼓戏兴起,万芝又拜临江、赣州两地师傅为师学艺。万芝原有演木偶戏唱、做、拉的基本功,加上勤学苦练,几个月内就成了一名唱做兼备的名角,尤擅长演小丑。一些绝招,如帽子自转、顶碗站凳、爬梯子以及轻盈如飞的矮子步,深受群众欢迎。万芝富有艺术才华,把提线木偶戏的汉腔和花鼓戏的唱腔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先后编导过一百多出戏。万芝所编导的《三伢崽锄棉花》、《顶烛怕妻》、《红锈鞋》、《耍金扇》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曲调至今传唱不衰。数十年来,万芝在樟树、高安、新喻、峡江、吉水一带,演戏授徒,为清江采茶戏和赣中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1917年,谌焕庭、龚桂林、张汪生、陈发生等登门请万芝去高安授艺历十八年,培养出了高安一批名艺人谌国太、彭桃、敖竹生、徐鸟根、谢金生。1935年,万芝又应峡江之请,先后在沙坊、新居、石溪、罗田、盘岭等地授徒。万芝采取教演结合的方法,办起了“四花四旦”班,让徒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这个班是峡江花鼓戏的先声,颇负盛名。1949年,才离开艺坛,从峡江返回家乡。

彭素民(1885~1924.8)  字自珍,店下镇韶塘人,孙中山秘书、得力助手,国民党著名左派,中国共产党亲密朋友。自幼勤奋好学,14岁中秀才。后就读于江西省立经训书院,19岁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开始民主革命活动,参加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进行反清活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邓文辉、焦达峰等发起共进会,任共进会东京总会文牍部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6月被派遣回国,负责江西党务,策动武装起义。是年在樟树镇创办女子学校,作为江西共进会的总联络站,后被侦发,被通缉追捕,改名换姓避居峡江陈禹轩家,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江西陆军测绘学堂招生,改名彭键,戴假辫,赴省应试。辛亥革命爆发,与陈劭先、黄介民等筹组临江军政分府。国民政府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孙中山辞职后,任同盟会江西支部机关报《晨钟报》主笔。民国元年(1912)应聘北京稽勋局(优抚辛亥革命烈士的机构)秘书。民国2年(1913)袁世凯背叛革命,素民复回赣助编《晨钟报》,揭发痛斥袁的阴谋。7月参加湖口起义失败后,被迫再往日本,帮助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民国3年(1914)回国,继续进行秘密活动。常集同志于虹口廉泉坊私宅议计,游说南北,劝广州护国军林虎等拥戴孙中山。民国7年(1918),任援赣军第四军秘书长。民国12年(1923)1月,国民党总部在沪改组完成,任本部总务部长,副署48份由孙中山签署的委任,委任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谭平山等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民国13年(1924)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素民为江西省代表、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参与制订“一大”路线: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反帝反封建。是年4月,兼任农民部长,筹办农民协会、农军团、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农品展览会,并委任共产党人彭湃为秘书。彭素民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参与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筹建工作。除与毛泽东、周恩来交往甚密外,与李大钊、林伯渠、谭平山、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亦有密切往来。民国13年(1924)8月,病情恶化,殁于广州博爱医院。孙中山先生具联挽悼:“吾党惜斯人,应多注海倾江泪。廿年同患难,未副乘风破浪心。”素民博学多才,喜研哲学、佛学、文学著述,精通日文、俄文。一生撰写过很多党内文告、政治文章、多种报刊杂志的发刊词和序言,还参与编纂《中华大字典》。对诗词、书法、治印、绘画也有爱好和修养。“廿年湖海存豪气,一卷诗书感岁华”是其一生的真切写照。

陈劭先(1886.11.11~1967.12.2)  原名承志,义成璜遗塘人。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在临江中学堂毕业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加入共进会,开始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10月31日,南昌光复后,共进会归并入同盟会,出任江西省同盟会支部干事。旋任樟树镇分部部长,兼临江府属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四县党务视察员。并与彭素民等筹组临江军政分府。民国元年,任临江、瑞州、袁州三府覆选区国民党办事处主任,民国2年(1913)2月,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和省议会议员。是年3月,参加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通缉,流亡日本。不久第一批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3年(1914),奉命回到上海办理党务。云南起义时,襄助朱执信等人谋驱军阀龙济光。袁世凯死后,历任江西省议员、滇赣联军第四军顾问、军需处长等职。民国11年(1922)6月,孙中山黄埔蒙难,劭先只身至永丰舰看望孙中山,随奉持其密令,去赣南召广东北伐军各部回粤,以除叛逆。北伐军回攻韶关失利后,复随粤军攻入福建,先后任福建省财政厅长、高等顾问。民国15年(1926),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进驻浙沪,任东征第一军总参议。民国16年(1927),蒋介石背叛革命,劭先即参加桂系的反蒋活动,负责主持桂系驻沪办事处,主办《先导月刊》,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独裁。民国25年(1936),在从香港到上海的外轮上遭国民党特务绑架,押解南京。经各方人士营救,才幸免于难。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劭先应李宗仁邀请到桂林,历任广西绥靖公署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顾问、广西建设研究会驻会常委,负责审核并发行《建设研究》、《时论分析》刊物,明确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两种刊物很受海内外的重视,毛泽东也是其订户。民国28年(1939)冬,共产党领导下的桂林文化供应社成立,劭先任社长,并负责主编《中山文选》,同时利用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抵制国民党的图书审查政策,保护革命人士:掩护邹韬奋、范长江、李克农等脱险;保护柳亚子、何香凝、茅盾等来桂工作;邀聘共产党员邵荃麟主编《文化杂志》等。民国29年(1940),蒋介石企图笼络和利用劭先,任命劭先为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部执行委员兼书记长。劭先断然拒绝,并退回委任状。民国33年(1944)秋,日军入侵桂林,劭先带领文化供应站、印刷厂、广西建设研究会的人员,疏散到桂林东南地区筹办《广西日报》(昭平版),任日报社务委员会主任,利用合法地位继续坚持斗争。同时,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驻桂林领导文化工作的三人小组成员张锡昌等倡导成立昭平县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青年教导队,开展对日武装斗争。民国34年(1945)春,党中央派李家仁到桂东与李济深联系研究筹建敌后民主根据地,劭先配合其在昭平、八步一带开展宣传组织工作。与此同时,又参加李济深、何香凝等酝酿成立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活动。民国35年(1946),拒绝参加蒋介石筹备的国民大会。民国36年(1947)冬,桂系与蒋介石合流反共,劭先被迫离开广西去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任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宣传委员会主任,并负责筹组出版香港《文汇报》。1949年1月,劭先与李济深、柳亚子、马寅初、茅盾等数十人响应党的“五一”号召,离港北上,在沈阳发表题为《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的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八项条件。9月21日,劭先以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中央团结委员会主任等职。1967年12月2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

杨杏佛(1893.5.4~1933.6.18)  原名杨铨,原籍大桥街道杭溪村,出生于江西玉山县。硕士,历任孙中山秘书、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杏佛6岁进私塾,后就读上海中国公学。清宣统二年(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杏佛任总统府秘书。北洋军阀袁世凯篡权后,杏佛对袁深为不满,弃官赴美留学,获商科硕士。留美期间,和胡明复、任鸿隽等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编辑出版《科学》杂志,向国内介绍并传播科学。民国7年(1918)10月,杏佛由美返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商科主任、经济学教授、工科教授。民国13年(1924)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杏佛坚决拥护,并与陈去病、顾实等在东南大学成立国共合作的地下组织。由于受到依靠军阀办学的郭秉文校长的排挤,被迫离校。之后,赴广东革命政府,任孙中山秘书。民国14年(1925),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杏佛负责主编《民族日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和一些军阀、名流的媚外丑态。随后与共产党员恽代英、侯绍裘等发起组织中国济难会,救济一切解放运动的受难者。民国16年(1927)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杏佛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党委委员,积极支持武装起义。民国17年(1928)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协助宋庆龄创办国民伤兵医院,支持十九路军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杏佛和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于民国21年(1932)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总干事。营救北平被铺的进步教授许德珩、侯外庐、马哲民及其他爱国师生。探望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的薄一波、刘澜涛等共产党员。民国22年(1933)2月,镇江《江声报》经理与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政府非法枪决,杏佛和宋庆龄、史量才等为此发表宣言。3月,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勾结公共租界巡捕房,先后将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记罗登贤、秘书余文华、中华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红军将领陈赓及陈藻英逮捕。杏佛与宋庆龄等组织“律师辩护团”积极营救。5月,又为遭受国民党当局迫害的共产党作家丁玲、潘梓年及著名国际友人牛兰夫妇,进行多方营救,并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亲赴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联名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进步人士,迫害犹太人的暴行。民国22年(1933)6月18日,国民党当局由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布置上海行动组长赵理君,将杏佛暗杀于上海亚尔培路。宋庆龄到殡仪馆吊唁当即声明指出这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暗杀。鲁迅先生奋笔疾书《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中央研究院为纪念杨杏佛,设立杨铨社会科学纪念奖金。民国26年(1937)7月1日杨杏佛灵柩安葬上海永安公墓。1987年9月23日,上海人民为杏佛重建新墓。杏佛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和作家,著有《杨杏佛文存》、《杨杏佛讲演集》和《日记》等。

傅裕昌(1895~1932.5)  吴城乡十里店人。土地革命时期任清江县光华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清江县农会主席。裕昌出身贫苦农家,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参加十里店农民协会。民国18年(1929)11月,湘鄂赣边境苏区派廖梅修(吴城乡双港人)从万载到家乡开辟工作,在其引导下,裕昌加入共产党,在十里店、上京塘、双港、岗上一带广泛开展革命活动,组织贫苦群众秘密加入农会。民国19年(1930)4月,傅裕昌领导武装暴动,以鸟铳、梭镖、大刀等为武器,在洋油瓶里放爆竹为“假机枪”,打击天符庙(现吴城乡一带)土豪,将没收土豪的财物分给贫苦群众。是年10月,红军进驻临江,裕昌先后任光华山区苏维埃主席、清江县农会主席。11月,红军因战略转移,农协组织活动转向秘密。反动军队到十里店捉拿裕昌,在乡亲们的掩护下,裕昌得以安全转移,但其妻鄢氏和堂弟万昌被捕,房子被烧毁。鄢氏是光华山区苏维埃妇女委员,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身怀有孕,仍坚持工作。被捕时,她带着才几个月的孩子,与万昌同解樟树,在狱中虽遭严刑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鄢氏被敌割下双乳,万昌被割去舌头后一道就义,小孩子被活活饿死。裕昌对妻儿和堂弟的牺牲深感悲痛,而对革命则更加坚定:“敌人毁了我的家,但毁不了我的志。”民国20年(1931)夏,裕昌代表组织出席湘鄂赣工农兵第一次代表会。回县后,发展农民武装,并受省苏维埃政府的委派至高安等地进行宣传。民国21年(1932)5月,“剿共”大队长黄裕章带领百余名乡丁包围十里店,裕昌被捕,于清江横塘杨家溪英勇就义。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中南军政委在光华山为三位烈士竖立一块高大的合葬墓碑。

胡  (1899~1978)  原名魁梧,别字白凡,杰出抗日将领。父从商农,入敷所出。原清江县蛟湖高等小学及县立初级中学毕业,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陆军大学第十三期正则班毕业。曾任驻粤赣军总司令部副官,赣军讲武学校学兵队长,赣军第一师司令部差遣。1924年春由江西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彭素民、徐苏中保荐报考黄埔军校,是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学兵队排长,教导第三团连、营长,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三营中校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秋任第二十一师中校团附,后赴日本留学。1929年回国后,任第二十一师政训处长,第三师十四团团长。1931年春起任第三师第八旅少将旅长,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少将高参,第九十三师参谋长。1935年4月入陆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校教育处步兵科少将科长、教育处副处长。1938年6月授陆军少将,任军政部第二十五新兵补训处处长,新编第三十师师长。1944年5月至8月的密支那之战中,担任主攻密支那的新30师师长,制定出“坑道战”的作战方案,命令部队边掘进坑道边向敌阵地挺进。这种坑道出奇制胜之法迅速在其他部队推广,使战局有所改观。7月7日中国军队借国耻日大举反攻,打开了僵持已久的战争局面。辉煌的战绩,使得史迪威不得不临阵换将,让新30师师长胡素取代美国人麦根,全权指挥密支那战斗。8月4日,中国远征军将密支那全部占领。1944年8月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副军长。1945年后任青年军第二0五师师长,三青团第二届中央监察会监察,青年军第九军副军长,党团合并后当选第六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后任总统府战地视察组组长,江西省保安副司令兼南昌警备司令,江西省政府委员。1949年3月奉命将所属保安团队编隶重建的第十二兵团,任该兵团中将副司令官,还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到台湾,续任“国大代表”,后皈依佛门,研读佛典,力行佛事。任台北莲友念佛团董事长。1978年6月19日在台北逝世。台湾出版有《胡素先生纪念集》等。

陈文珍(1907~1932)  号芝轩,临江镇武塘田垄里陈村人,任清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文珍出身农家,童年失去双亲。15岁到萍乡上栗镇同丰仁药店当学徒。民国15年(1926)9月北伐军攻克上栗镇,建立总工会,文珍参加工会的组建工作,选为基层工会主席。民国16年(1927)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萍乡发生“六·五”反革命事件,上栗镇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同村人陈美和掩护文珍潜回临江老家。民国18年(1929)5月后,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及边境苏区不断派干部来清江开辟工作,文珍与组织取得联系,是年8月,正式参加革命。民国19年(1930)9月,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率部进驻临江,并接见文珍。10月上旬,县苏维埃政府在临江城宣告成立,文珍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与彭德怀等红军首长合影留念。在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文珍到光华山、东岳庙、刘公庙、洲上等地发动革命,四十处相继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11月,红军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向全县苏区进行“清剿”,苏区遭到巨大损失。革命失败后,文珍告别妻儿,带领数十名赤卫队员转移到新淦哲山、新喻、峡江边境的百丈峰一带坚持斗争,队伍发展到二百余人。民国20年(1931)8月,文珍率部攻打三湖失利,转移到峡江仁和,与峡江北部区苏维埃副主席邓茂昌,建立清峡前方办事处,合作四个多月。是年冬,文珍部在水东杨柳村被围。突围后,因给养困难,告别茂昌,返清江黄土岗、太平等地,再图事业,不幸途经新喻东部地区遭到伏击,英勇牺牲。

黄  达(1908~1978.6.20)  原名谢今古,张家山街道中坊村人,辽宁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幼年随父去湖南省茶陵县当药业学徒。不久,父亲去世,只身飘零。民国16年(1927)“马日事变”,黄达不堪老板的虐待,潜离湖南至武汉。是年5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武昌警卫团,9月参加秋收起义,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任警卫,坚持井冈山斗争。民国18年(1929)在长沙、吉安战斗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晋升为排长、毛泽东警卫连连长、师卫生部政委。长征期间任一军团政治部科员、科长。民国25年(1936)上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前总供给部处长、晋冀鲁豫边区粮食局副局长、贸易局副局长、南下支队供给部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大连同利公司经理、关东公署商业厅长。因工作关系,取母姓父字,改名黄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贸易部副部长、商业管理局局长,辽宁省副省长,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周誉侃(1908.6.6~1976.11.13)  祖籍樟树永泰镇灌山村委,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湖北汉口。誉侃幼年因父病故曾辍学在一家川药号当学徒。复学后就读于南昌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民国20~25年(1931~1936)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至毕业。民国25年(1936)秋,前往德国留学。最初在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及柏林大学学习,接着转至莱比锡大学W·海森堡(Hersenberg)和F·洪德(Hund)的理论物理课,一学期后回到柏林。民国28年(1939),转学哥廷根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民国32年(1943),获哥廷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民国35年(1946)回国,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民国37年(1948),论文《氟化钕(NdF3)的吸收光谱》(ber das Absorptionsspektrum des Neodymfluorids NdF3)在《德国物理学杂志》(Zeitschrift Fuer Physik)(1948<124>,p52~67)上发表,获得学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中山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广东分会理事,1958年任理事长。他编写的《固体发光学》教材,是中国最早的固体发光学教材之一;创办的半导体物理教研室,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半导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承担过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杂质在半导体中扩散规律的研究”项目,1976年逝世于广州。

张海棠(1912~2003)  张家山街道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民国19年(1930)3月,参加工人赤卫队,是年7月参加红军。民国20年(1931)任红军某部七团团部通讯班长。民国21年(1932)进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升任副连长。民国23年(1934),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率部与日军开展无数次拉网战役,时任团政委。解放战争初期任东北三纵二十五团团长,先后参加三保本溪、四保临江、辽沈、平津和解放武汉、海南岛等战役,在对敌斗争中英勇善战,先后被提升为副师长、师政委。1950年,任师长兼师政委首批赴朝作战,获朝鲜授予的自由、独立二级勋章。1954年7月,任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八一独立、解放二级勋章。1968年,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2月,参加对越反击战,亲自带兵打穿插,消灭敌方20余个哨所,俘敌百余人。1981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1983年11月,离职修养。

刘远生(1914~1983.3.10)  原名刘国生,永泰镇周家庄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父早逝,母改嫁。民国19年(1930),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到达新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年8月,远生在新淦投奔工农红军。民国21年(1932)5月,在龙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 6月,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民国23年(1934)10月,随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远生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突围战斗中作战英勇,多次被评为模范,所领导的部队多次被评为模范集体,受到军团干部大会的表彰和苏维埃报刊与红军报刊的表扬。抗日战争时期,在鲁中、鲁西南等地打过许多硬仗,被当地人民誉为“刘蛮子”、“刘猛子”,屡受山东军区嘉奖。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四野”,参加过辽沈、平津、南渡长江等大型战役。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初,参加广西剿匪战斗。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军分区司令员、师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等职。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3月10日,在广州病逝。

杨树根(1916~1998.9.30)  洲上乡耐斗里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民国19年(1930)8月,参加工农红军,是年9月加入共青团,民国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政委。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战役。民国27年(1938)从事地方工作,先后任晋中地委书记、省委大岳办事处组织部长。民国28年(1939)又从事军队工作,历任旅政委、师长、军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百团大战”以及石珞斗争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保卫华北、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大反攻、突破平汉及消灭桐柏、唐河之敌等战役。尤其在攻打邓县歼敌14个团、配合六纵打襄阳,活捉敌特头子康泽等主要战斗中,曾受到刘、邓传令嘉奖,时任桐柏军区(十纵队)二十八旅政委。1949年参加广西剿匪战斗,时任五十二军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9月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10月任中央财贸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10月任广州军区副政委,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8年9月获一级红星荣功勋章。离职休养,病逝于广州。

聂  轰(1918~1980.7.5)  大桥街道松湖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少年时代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和南昌豫章中学。在高一时写的一首床头诗曰:“……在黑暗的深夜里,我听到一种革命的喊声:聂轰,醒来吧!不要留恋你的美梦!聂轰,起来吧!不要幻想你的幸福!我毅然决然地奋起,世界也跟着我的奋起而光明……”为这首诗曾被军事教官指控有共产党嫌疑而关进宪兵团。民国26年(1937),考入四川大学。民国30年(1941)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任报社编辑、主笔、中学教员。抗战胜利后,回到南昌从事新闻工作。民国34年(1945)8月至民国37年(1948)秋,担任《中国新报》主笔,写下不少代表群众呼声的文章和社论,并参加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民主活动,遭受国民党当局的迫害。民国37年(1948)秋离开南昌,暂避京沪,为《益世报》撰稿。是年9月重返南昌参加中共地下组织。949年3月,到黎川等县发动群众抗丁抗粮,并策动黎川县保安团起义,成立赣闽边区人民游击总队,被任命为中共赣闽边区总支部书记兼游击总队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轰先后担任民革江西省筹备委员会常委兼审查组组长、南昌市政协副秘书长。1951年8月调民革中央工作。历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民革第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及副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民革中央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团结报》总编辑、北京《新民报》副总编辑和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执行委员等职。1980年7月5日病逝。

黄元平(1923~1997.3.29)  临江镇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井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博士生指导教师、安全技术工程学科著名专家。民国32年(1943)9月至1950年9月,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采矿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调北京矿业学院,先后担任采矿系通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后一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采矿研究室工作。1986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3月,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元平长期从事煤矿通风安全技术的研究,解决煤矿通风、除尘以及防火、防暴、防瓦斯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的攻关。特别是攻克国际上对矿井通风网络计算的不可知论,提出将通风网络划分为三个网络的新概念及其计算理论和方法;提出压入式主要风机进风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中国矿井通风学科和安全技术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做出杰出贡献。1997年3月29日,因肺癌在北京病逝。

顾阿发(1931.9~2005.9)  全国劳模,浙江萧山人,1949年投亲至樟树。1951年7月在樟树贮木场参加工作,1954年11月参加共产党。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8年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曾两次与毛泽东主席握手合影。阿发是位普通工人,但他有一种热爱集体的奉献精神;一种热爱工作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下河扛木头,别人扛一根,他扛两根;扛枕木人家两根,他扛四根。为减少国家损失,冬天脚冻烂,流血流脓,仍打着赤脚在水里捞木头。休假时,清扫公厕并将大粪挑到老俵田里,帮助老俵拔秧栽禾,帮孤寡老人洗被、补衣。12次出席省、部表彰会。1985年退休,时任樟树贮木场二队党支部书记。2005年9月病逝。

郭新民(1952.7~2007.8)1952年7月出生于樟树市,湖南永州人。1968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清江制药厂厂长、樟树医药公司总经理,樟树医药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1993年12月起任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2007年3月任樟树市政协调研员。是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宜春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医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宜春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家、全国医药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改革创新优秀管理人员、江西省优秀企业家、江西省“双新”优秀管理工作者、江西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优秀厂长、江西省优秀厂长、经理。参与主编《樟树中药炮制全书》,撰有《复方丹参片药理及临床应用》、《活血止痛膜制备工艺研究》、《小儿清热止咳颗粒药理实验研究》、《妇珍片的工艺改革及临床应用》等,主持研制六灵含片、大活络胶囊、乐喜清、屏风生脉胶囊、妇科白带片、强力枇杷胶囊等。2007年8月30日为抢救两名遇险群众而英勇献身,是年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皮桂娣(1956.10~2005.4)  临江镇尹家村人。全国劳模。桂娣身处农村,又是养猪能手,深知农户生猪销售之艰难,1994年舍下养猪的活计,帮助养猪农户销售生猪。创办桂娣生猪贩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走出一条“公司+农户”的营销模式。公司有生猪运输大货车12辆、专业购销人员85人,销售范围遍及樟树、高安、新余、南昌、九江、吉安以及湖南醴陵等省内外20多个县市。年贩运生猪多时达10万头,带动生猪产业3800多户。至2004年,共贩运生猪60多万头,纳税超过600万元。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4月,在一次贩运生猪途中遭遇车祸遇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微信
微博